close

2007年01月Cheers雜誌    文/祝康偉

初入職場:80%做事,20%做人

回想剛入社會前幾年,她曾為了打入同事的午間閒聊,無意間「貢獻」了話題主角的一些私人祕密。

當時專注做事的她,忽略辦公室常有的角色競爭,此番被有心人炒作的「爆料」,

不僅傷害了當事人,毀了友誼,更讓她重新思索做人的道理。

一般而言,年輕人容易陷入「做事」比「做人」重要的思考,

因為做事的目標明確,短期即可見真章,投入與回饋十分直接。

反之,做人得面對「一樣米養百樣人」,不同角色的適應與考驗,講究的是長程的累積,無法立竿見影,

且隨著職位升遷,扮演的角色趨於複雜,難度還愈來愈高。

「在投資報酬率的權衡下,做人的重要性常常被視而不見,」江威娜分析。

她語重心長的提醒,要想出類拔萃,職場上的確存有做事與做人的「比例原則」。

初入職場前5年,至少要花80%的力氣在學做事,另外的20%花在學做人上。

隨著工作技巧日漸熟練,做事所需的時間減少,就要調高比例,將更多的注意力,花在做人的學習上。

「當同儕還在斤斤計較做事的方法,你卻能開始展露做人的本領,

帶領團隊解決問題,就很容易在這個階段變得耀眼,」江威娜強調。

第二個令許多人困擾不已的難題,是做人,還是做自己?

做人,還是做自己?

雖然知道做人重要,但一想到為了和諧,得委曲求全,隱藏自己的本性,就讓人痛苦不已。

「外圓內方」這句被中國人奉為做人最高境界的成語,

在德州儀器半導體技術公司大中國區總經理郭江龍看來,即是最好的答案。

他解釋所謂「外圓」,指的是顯露在外的態度行為,講求的是「圓融」、「和氣」;

「內方」,則是指隱於內心的原則信念,譬如「正直」、「誠信」,扮演最後一道防線,不會因壓力或環境改變而棄守。

一般人常誤解「外方內方」或「外圓內圓」的「表裡如一」,才是真正做自己。

即便如此,所謂「表裡如一」,也不是隨興所至的任意妄為。

表裡如一新解

《記得你是誰—哈佛的最後一堂課》中「表裡如一」一文指出

所謂「表裡如一」指的是不必為了做人而徹底放棄自己,

而是該懂得如何區分私底下與工作時的自我,以維持一種「身分」的平衡。

他認為,你可以在公、私生活中拉上一道紗簾

而非一堵無法穿越的磚牆,以方便隨時互通,又能區隔彼此的差異。

一旦懂得角色轉換,熟練地穿越這道紗簾,就不必放棄自我,變成雙重人格。

有趣的是,愈能善用這個方法,愈能擁有獨特的優勢:

一是在職場上,因為不背離本性,往往能展現某種個人風采,博得最多信賴。

當你回到私人領域時,你能做你想要的自己,家人與朋友對你真實的回報,更能平衡你在職場的情緒起伏,成為你的後盾。

不管是從「方」到「圓」的琢磨,抑或是「內」「外」自我的轉換,為避免過猶不及

究竟分寸該如何拿捏,往往是做人最難的地方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冠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